“追忆先辈风采,铭记初心使命”——
我公司青年团员代表赴开封开展党史学习主题参观活动
我公司青年团员代表赴开封开展党史学习主题参观活动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最好的营养剂。近日,勘测公司青年团员党史学习小组前往开封开展了一场“追忆先辈风采,铭记初心使命”党史学习主题参观活动,近距离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信仰,进一步传承和弘扬红色革命精神。


第一幕:巾帼英雄 天下为公

1907年,刘青霞随兄东渡日本,在东京,她接触了孙中山、同盟会人士及留日进步学生,深感清王朝腐朽没落,逐步接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并加入同盟会,全身心倾注在推翻清王朝和建立民国的事业上。她慷慨捐资,在东京出版《河南》杂志,创办《中国新女界》月刊,宣传妇女解放思想。
回国后,刘青霞又捐巨款资助同盟会河南支部在开封开设的“大河书社”,并与他人共同创办了公立中州女子学堂附小(今开封市二师附小)。1909年,刘青霞在尉氏县创办了河南省第一所私立女校——华英女校。民国初年,刘青霞两次赴上海晋见孙中山,捐巨资作为武装起义经费。
在国内,刘青霞享有很高的声望,人称“南秋瑾,北青霞”,她曾先后被聘为北京女子法政学校校长、北京女子学务维持会会长、北京女子参政同盟会会长、河南国民捐总经理等职。孙中山曾亲笔题写“巾帼英雄;天下为公”盛赞刘青霞。
1922年,冯玉祥任河南督军,刘青霞毅然将全部家产捐给国家,以作为河南的办学经费。1922年末,刘青霞因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下生活和为社会、为革命奔走操劳,积劳成疾,不久病逝于安阳。
在刘青霞故居仍完好保留有两处四合院、35间房屋,庭院深深,故人虽不在,但是她生前栽种的一株腊梅花,却依然枝繁叶茂、幽香袭人,仿佛向世人讲述着那段巾帼传奇。

第二幕:五四运动在河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此时的刘青霞正在北京参加爱国学生的大游行,抗议北洋政府的残酷镇压。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迅速得到了全国各地学生的声援和社会舆论的支持。消息传到河南,省会开封的学生首先响应,纷纷上街游行、讲演,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北京政府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开封遂成为五四运动在河南的中心。随着运动的不断深入,响应北京学生的罢课行动,开封学生于5月31日实行罢课。学子们在暑假回到全省各地,开展反帝爱国宣传,号召人民抵制日货。中原大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抵制日货热潮。
当时的河南,虽无开放商埠,但洋货充斥城乡,日货尤占首位。据《新申报》的一篇《开封市面之近况》报道,省会开封“洋货店之售品,日本货几占十分之五”。日货的充斥严重压抑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这年的9月21日,河南国货维持会在当时河南的商业中心--开封马道街召开成立大会,大会通过《简章》规定,维持会以“提倡国货,挽回利权”为宗旨,有力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经济势力。

民国时期的马道街
五四运动由爱国学生在北京发起,进而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这段伟大运动的历史中,有河南学子和人民写下的光辉一页!

第三幕:不起眼的小楼承载难以磨灭的历史
走出马道街,五四运动群情激昂的演讲仿佛还在回响,相邻的书店街又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座遗存千年的书院,一条古色古香的画廊。位于书店街北口西侧的一座不起眼小楼,将时间带到1925年。

1925年10月,党中央决定在河南“迅速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区委”。10月中旬,中共豫陕区执行委员会(简称中共豫陕区委)成立,王若飞任书记。区委机关最初设在郑州操场街,不久迁至开封书店街,成为我党在河南建立的第一个地方最高领导机构。
中共豫陕区委建立后,各项革命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党组织发展非常迅速。至1926年1月,区委已建立郑州、信阳、西安等7个地委,安阳、洛阳、徐州等10个特别支部,1926年年初,区委领导的党员已经发展到700余人,党员数量在全国排第四位,为河南迎接大革命的高潮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中共早期著名领导人李大钊、王若飞、萧楚女等都曾在这里工作过。中国共产党在河南创办的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党的机关刊物《中州评论》,也在这里编辑、出版。
如今,这栋历经百年风霜的小楼在历史古街书店街的文化浸润中静静矗立,它承载了河南大革命运动的辉煌节点,也镌刻着那段风起云涌的革命岁月。

第四幕:赤胆入虎穴 杀敌震四方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6月6日,开封及豫东地区全部沦陷,开封成为日伪统治中原的政治、军事中心。山陕甘会馆位于开封龙亭区徐府街北侧,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居住在开封的晋、陕、甘三省的富商巨贾在明代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的府址上聚资修建而成,是清代晋、陕、甘三省旅汴客商经商、贸易、联络同乡感情的场所,建筑风格恢弘壮丽。砖雕、木雕、石雕技艺形式多样,精美非凡。

1940年5月17日18时许,中共地下党员吴凤翔和另一名队员王宝义进入山陕甘会馆, 两人在门外鞭炮的掩护声下,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刺杀任务,共有4名日寇高官丧命。沉着心细的吴凤翔将吉川贞佐办公桌上和抽屉里的重要文件、枪支收走后,迅速撤离会馆,安全离开开封。

刺杀侵华日军华北五省特务机关长旧址
刺杀行动3天后,《河南民报》在重要版面向外界披露了这一消息。紧接着,国内外不少报纸相继刊载了这条新闻,成为轰动一时的大事件,参加这次刺杀行动的人被誉为“大无畏的民族英雄”。 1949年,吴凤翔受邀参加开国大典。1983年,吴凤翔病逝,享年70岁。
如今的山陕甘会馆经过修葺完善,已经成为国保级文物单位,每日都在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漫步其中,阳光明媚,会馆的木雕上雕刻着与三国相关的故事,讲述着“义、勇”的主题,古老的牌坊上高悬着“大义参天”的匾额,似乎时时刻刻在提醒着我们要勿忘历史,勇于担当,和平永存!

第五幕:开国元勋刘少奇的最后岁月
14年浴血抗战,无数仁人志士,用生命与鲜血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刘少奇作为开国元勋,为国家建设以及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丰功伟绩,受到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1969年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刘少奇被送往 河南开封,于1969年11月12日病逝。看到刘少奇同志的雕像,听着讲解员耐心讲述刘少奇同志的生平故事,在最艰难的时刻,刘少奇同志仍坚信“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人民书写的历史是最公正的。大家无一不被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和伟大精神所深深打动,皆沉默不语,已有人泪盈于睫。


谷雨已过,春意阑珊。党史学习活动结束,小组队员由老城区前往开封新区。美丽的新护城河水清岸绿、主次干道满目葱茏、背街小巷绿树成行。
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我省中原城市群建设力度的加大及郑汴同城发展战略的快速推进,古城开封迎来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面貌变化最大、城市建设成效最为显著的发展时期。


2021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回顾党的创建、发展、壮大的历程,我们深感自豪与骄傲。以梦为马,风华正茂正当时,勘测青年也定当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昂首阔步,行走在改革创新发展的征途上。
